铸牢一同体 中华一家亲文旅融合谱新篇 八桂儿女共绘团结进步画卷
中新网桂林9月4日电 题:文旅融合谱新篇 八桂儿女共绘团结进步画卷
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隋致远
广西是国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俗文化图谱绚烂多彩。“山歌圣地”“最好看的梯田”……很多人文与自然景观见证了各民族同舟共济、团结共进的历史。现在广西依托各民族风情特点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新舞台。
日前中新网记者跟随“铸牢一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广西探究其文旅实践的脉络和效果。格兰仕微波炉磁控管
“山歌圣地”吸引四海歌声齐传唱
在广西柳州鱼峰公园传闻中“歌仙”刘三姐骑鱼升天的鱼峰山下各民族山歌喜好者竞相对歌、现场交流、互联网直播引来海量民众围观。
“天天直播3小时每场流量大约50万人次。”拥有百万粉的苗族网红主播“山三妹”韦莉莉从小热爱刘三姐文化她将山歌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表演、直播推荐。其团队成员来自壮族、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
在韦莉莉看来山歌受众广、有流量进步前景无限直播的兴起则让愈加多青年喜欢上山歌。现在1998年生的韦莉莉已有200多名来自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徒弟多数为“九零后”“零零后”。
8月25日韦莉莉和团队在广西柳州鱼峰公园进行山歌直播海量民众围观赏析。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摄
柳州鱼峰公园管理处文化旅游科科长龙筠告诉记者公园平均天天客流量约为5000人次至6000人次。伴随鱼峰公园成为山歌传唱的新“阵地”千年山歌涌动起青春浪潮。
据悉“鱼峰歌圩”原是自发形成的群众性山歌活动以鱼峰山为中心向周围区域辐射历史悠久。2014年“鱼峰歌圩”被列入广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鱼峰歌圩·3月初三”传统山歌邀请赛已连续举办八年各族群众每年在鱼峰公园参与山歌传唱近10万人次。
“青海的‘花儿’、蒙古的长调、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川江号子、侗族大歌……各民族歌手会带来当地的表演形式和风格进行展示和融合。大家也能得到更多启迪不断丰富和革新山歌文化。”龙筠说。
**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伟受访时表示不少民族区域基于自己特点进步文旅产业吸引了全国游客前往观光体验。游客浸润在丰富的旅游文化场景中既能深入感受地方文化底蕴、风俗习惯也能领会到各民族同舟共济、团结共进的经历。民族风情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只成为拉动地方经济进步、促进乡村振兴的要紧一环还为书写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将来搭建了舞台。
“最好看的梯田”铺就乡村振兴共富路
俯视坐落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层层叠叠的绿色“等高线”蜿蜒于山野水稻齐整竖立。
这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要紧农业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为解决喀斯特区域的种粮用地问题各民族先民在陡峭的山坡上垦荒种稻。一层层梯田仿佛直上云端的“天梯”最多可达1100多级。梯田景区内生活着8000多名以壮族、瑶族为主的各族居民。
俯视坐落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层层叠叠的绿色“等高线”蜿蜒于山野。中新网记者 隋致远 摄
“过去穷的时候‘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是大家的真实写照。”广西龙胜大寨村原村支书潘保玉说。大寨村坐落于龙脊梯田核心地带海拔在800米至1100米之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因偏僻闭塞村民生活极度贫困人均年收入曾不足700元人民币。
现在村民们大多转型为“两栖农民”——“扛起犁耙种田地放手锄头搞旅游”通过保护梯田、开发旅游获得双赢效益。“梯田就是大家的根大家种田就是种风景种树就是种财源。”潘保玉感叹。家电维修杂志
瑶族村民潘德雄在家乡经营着民宿、饭店和咖啡馆。大学毕业后他曾在深圳工作2012年返乡创业。潘德雄说现在愈加多村民毕业后选择留乡进步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两栖农民”。马桶堵了但还缓慢下水怎么办
他告诉记者旺季时家的民宿入住率可达到80%一年下来各项收入有时可达50万元。村里还按期组织村民前往丽江、九寨沟、张家界、黄果树等景区学习当地的民宿经营、环境保护等经验。
图为龙脊梯田近景。中新网记者 隋致远 摄
“每年收完稻子后家家户户会把各自塌下来的梯田修复好从而维持梯田的完整性。”潘德雄说。为涵养水源、守护梯田风貌村民陆续栽种了近40万棵树木大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2%。
5月开耕节、6月梳秧节、阴历6月初六的晒衣节……游客在龙脊梯田还能见证当地浓郁的文化风俗体验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
景区内各民族群众通过景区别红、土地入股、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多种方法增收致富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一同谱就了一曲和谐婉转的田园之歌。2024年2月大寨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旅游分红大会全村282户获得725万元“年终奖”户均2.5万多元。
【编辑:付子豪】




